這天在南投仁愛欣賞完楓林社區的黃金楓後,原想去易經大學賞白雪木的,但看看天氣好像要變了。
於是就想到了另一處好地方,就是Emily從小生長的地方~光復新村。
現在回到這裡,就像遊客一樣,走走拍拍,順便回味一下,以前上學都要經過的地方。
某某同學就住那一家,爸爸常來這一家打牌。
每天都會經過的圓環、菜市場,每天都會有早市,到週末還會有夜市,很熱鬧;記得以前還有愛國電影的戶外場,大人小孩拿著板凳到圓環旁的大空地坐著看電影。
光復新村最近有活動,歡迎大家來走走。
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擺設、小小的驚喜,總是要改變一下,才能吸引人潮。
各個住戶門口一一擺放了創意造型的木椅,加入色彩繽紛的藝術彩繪,為寂靜的眷村建築增添了一分活潑的氣息。
班駁的紅磚牆陳列過往的記憶,以攝影照片的形式呈現眷舍風情,歷歷在目。
座落在轉角的店鋪,一間有著紅色大鐵門的宅邸,取名也頗具創意的「麵粉遇見水」,靠著屋內傳來陣陣香氣,才發現這是一間賣麵食小吃的店鋪。
「麵粉遇見水」想要傳遞的,是在這食安問題議論紛紛的年代,仍堅持著做出自己吃了也安心的餐點,煮出真正麵的滋味。
街道大部分都是綠樹成蔭,走在宛如綠色隧道的道路上,氛圍特別悠然。
綠樹遮蔭、缺角的紅磚牆、生苔的磚地、藤蔓纏繞的牆面,老舊的眷村風華不再,雖然如此;但這裡曾為省政府疏遷中部,實施「花園城市」先期實驗場域,別具意義。
更是Emily一家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,有回娘家的感覺。
村內除了大量植樹外,每戶還保有獨立庭園,甚至有當時最先進的排水及通風設計。
村裡公共設施完善,有學校、公園、市場等,環境清雅,街道整齊。
村內具有台灣第一座雨水、污水分流的下水道系統,記得小時候也常和同學、妹妹,穿梭在下水道四處鑽,從圓環一直走到學校去。
2014年台中市政府推動的摘星計畫,已經有不少文創業者進駐,老房舍經過修繕與裝潢,各自充滿巧思,成排的文創店鋪,讓我們沿著筆直的道路慢慢欣賞。
在文創業者的進駐下,逐步修繕毀損的眷舍,而大部分的眷舍仍保留原始的風貌,濃濃的眷村味,吸引不少婚紗業者前來取景,也曾有不少電影在此取景。
這天來此,就純當個遊客,欣賞光復新村的蛻變吧!
穿梭五〇年代,欲等候搭乘公車的乘客,在水泥打造的候車亭歇息,公車緩緩進站,乘客一一排隊上車,最後慢慢駛出村外的背影…當時畫面則顯得別有一番韻味。
水泥打造的的候車亭具年代風格,目前已經沒有公車停靠,走累了,就選擇在候車亭下乘涼休憩吧!
回到停車的地方,出發回家去。
105/11/20 台中市霧峰區 光復新村